採用IFRS 9後,未上市櫃公司股權評價之方法及建議使用時點

專精企管 林恒生CFA

壹、前言

口口過去在舊的會計制度下,企業透過投資取得未上市櫃公司的股票,主要是按投資金額入帳,無論被投資公司之後的經營表現有多大變化,投資方也無須重新評估該股票之價值。只是,自2018年開始實施的IFRS 9金融工具之規定,過去按成本原則所認列的未上市櫃公司股票須改用「公允價值」入帳。由於未上市櫃公司股票無專屬之集中市場供投資人自由買賣,無活絡的市場報價可供引用,因此投資方須得遵循IFRS 13公允價值衡量之規定,透過專業評價人員採適當的評價技術,衡量所持有之未上市櫃公司股票之公允價值並依據入帳,如此方能符合現行會計準則之規定。

 

貳、評價方法

一般在進行股權價值評估時,有幾種較常使用且廣被接受的評價方法,例如:資產法、市場法及收益法,以下就針對這三種評價方法淺談其評價原理及使用上應留意的地方。

一、資產法

口口此評價方法視股權價值為總資產之公允價值減去總負債之公允價值後所剩餘之價值。在評估的過程中,評價人員可能會需要針對個別或一組資產或負債進行評價,不過前置資料不易蒐集,實際執行時可能會遭遇許多困難。對於以永續經營為目的的企業而言,資產法亦無法允當反映資產之間可能產生的綜合效益及未來營運價值,並非估計股權價值之最佳方法。

口口但資產法並非完全不適用於評價中,在某些情形下,資產法比起其他方法可能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例如:位於草創階段的公司,其營收及淨利仍未步入軌道,無法提供可靠合理的展望性財務資訊,加上公司在市場上的地位尚不如可類比同業,這時就可考慮使用資產法進行評價。還有像是專以投資為營運目的的公司,如房地產投資信託公司及封閉型投資公司等,帳上每筆資產及負債皆已事先採市場法或收益法計算,剩餘之股權價值其實已非常接近公允價值。另外,產業前景堪虞且有計畫終止經營的公司,透過資產法所求的清算價值可能較其餘方法更為攸關。

二、市場法

口口市場法的原理簡單而言,就是找尋與評價標的相同或類似的同業,參考這些公司最近一期的股權買賣成交價格或是價值乘數,藉此推算出評價標的應有之價值。至於什麼樣的價值參數可納入考量,Merrill Lynch Institutional Factor Surveys 過去曾對法人投資機構在面臨投資決策時最常參考的因素,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問卷調查,該調查結果顯示因素如:本益比(P/E ratio)、市價淨值比(P/B ratio)、市價營收比(P/S ratio)、企業價值對息前稅前折舊攤銷前盈餘比(EV/EBITDA ratio)都名列榜上,而且使用率在二十五個選項中屬較高的一群。在實務上,前述因素也是評價過程中最常使用的價值參數。

口口取得可類比同業的財務報告及市價是市場法中不可或缺的步驟之一,因此,參考對象通常僅限於上市櫃公司,但相對地,上市櫃公司無論在規模、發展潛力、產業地位、市場占有率上,與評價標的可能皆有某種程度的差異,評價人員有責任建立清楚的篩選條件,謹慎選擇比較對象,並不餘遺力地保留完整的挑選過程。

口口先前提到市場法可能不適用於草創階段的公司,但相反地,若是評價標的發展穩定,有明確的上市櫃計畫,則可優先採用市場法進行評價。

三、收益法

口口收益法亦有人稱之為現金流量法,該方法主張一間公司的公允價值取決於未來所能賺取之利益流量,利益流量的計算則是在結合評價人員的專業知識、正確的財務模型、準確的財務預測及合理的參數假設後所求出的。

口口在進行收益法時,評價標的的展望性財務資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美國會計師協會建議這方面的資訊應由公司管理階層負責編制,再由評價人員協助確認財測的合理性。另外,公司如需在同一時間提供財測給不同對象參閱,不得因使用目的或提供對象的不同而提供不一致的財務資料。至於預測期間多久較為合理,根據IAS 36資產減損以及美國會計師協會的建議,五年通常為一合理預估期間。

口口不過創業時期的公司,由於成立時間不長,無足夠的歷史資料可供參考使用,這時或許可以考慮改用其他評價方法如:資產法或實質選擇權評價模式,來進行評價作業。

 

參、價值之調整

口口由於每一種評價方法各有其優缺點及使用上的限制,在取得初步結論後,還須進一步考量對結論有重大影響之其他因素給予適當的調整,以符合不同價值標準之要求。舉例而言,上市櫃公司的股票市價是建立在少數股權交易之基礎上,因此市場法的結論通常不具控制權,若評價目的是想瞭解股票在具控制權時之合理價值,則須再進行控制權溢價的調整。另外,未上市櫃公司股票一般是無法在市場上自由買賣交易,股票結論必須針對缺乏可銷售性市場的特性進行適當的調整。

 

肆、結論

口口綜上所述,沒有一種評價方法具有絕對的優先使用權,了解公司目前之成長階段將有助於挑選對評價案件最合適的方法,但不論最終選取的結果為何,評價人員應該都秉持著公正不阿的態度,避開任何可能會產生利益衝突的事件,謹慎執行每一個評價環節,確保結論公允客觀。

 

(本文由田雅萍評價師張思瑜評價師協助整理)